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体育
投稿

安徽合肥体育与大健康产业融合成为热点

2021-12-09 11:34:42 来源: 作者:互联网 责任编辑:互联网

  【摘要】 在体育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公共体育设施如何破局同质化,如何在公益与可持续发展上与居民健康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

在体育运动发展得如火如荼的当下,公共体育设施如何破局同质化,如何在公益与可持续发展上与居民健康联系在一起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如何将体育产业这一环与大健康产业链融合在一起,实现良性互动也是一个亟待探索的课题。各地模式不同,但殊途同归,在安徽合肥,体育与大健康产业融合正成为热点。

  从运动前的热身设备到运动中的一杯咖啡再到运动后的指标监测,在安徽省合肥市常青街道淝河家园社区内,一座几近废弃不用的公共用房,经过改造,俨然已经成为一个运动综合体,即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优秀实践基地。在那里,从体育运动到健康管理,基地提供的服务内容环环相扣,构成为居民健康服务的完整闭环。

  将体育纳入大健康产业链

  每天早上6∶30,51岁的市民丁增琼和往日一样到基地内的室内设备活动室练习一小时。丁增琼办了室内活动年卡,由于政府补贴,年卡平均一年不到500元。在这种类似“体育Mal l”的运动中心内,市民们可以享受“一站式”体验和游乐,各个分项体育项目组成了这个运动综合体,使得更多的运动项目和公共服务得以开展下去。

  “我们这个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优秀实践基地试点,不仅是全省首家,而且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由街道负责创建的。”常青街道卫计办副主任江圣龙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2016年,安徽各级卫计部门响应和贯彻国家方针政策,相继推出了一系列举措,推动优质医疗健康资源下移,不断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与此相呼应的是,基层百姓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越来越大,尤其是亚健康年轻化趋势越来越严重。

  在此背景下,常青街道根据街道实际,对位于淝南家园的原城市生活E站进行改造,按照“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的人群”的创建目标,启动了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优秀实践基地的创建工作。

  经过一年多的改造,目前,该健康基地共组建成立了太极班等50多支免费参加的健康团队,家庭医生签约人数近两万人;聘请了12名安徽省健康管理专家作为实践基地的专家顾问,联合辖区6家专业医院共同开展健康促进与教育工作,在联合安徽省中医院开展的“冬病夏治”中医诊疗服务中360多人接受诊疗服务;整合民生服务,组建涵盖健康知识普及、健康文化培育、健康扶贫救助、健康团队培育、健康专项促进等26个服务子项目。

  行业痛点正在破解

  作为安徽省首个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优秀实践基地,该建筑原本是小区配建公共用房,但因定位不清,一直没有有效使用起来。当破旧的公房被装修一新,并赋予新的意义后,一切都在改变。

  在经济全面转型的背景下,像常青街道这样集体育与公共服务于一体的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但因为是公共服务领域,便出现了这样一个尴尬境地:因为免费,新建设施往往刚一建好,就被破坏,或者设施的实用性不强,成为摆设的“花架子”。而在有偿、可持续使用方面,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将视线聚焦于此,都觊觎这个新生事物的大蛋糕,又因为这种投资具有半公益性,投资人往往忽略了运营,让这些体育综合体鲜有特色,从而造成了入局者众多但同质化也越来越严重的局面,如何改变现状成为整个行业的痛点。

  “最根本的是从体育本质和老百姓(603883,股吧)的需求出发,还原体育功能,在选择体育项目的同时,注意发挥自身特色。”江圣龙告诉记者,首先要考虑的是项目的定位,因为具有社区性,公共属性是最重要的,公共服务的广度和深度则由社区内各个群体可接受的有偿服务能力来考量。“基地模式的出现,弥补了这片区域公共健康服务配套设施短缺的不足,也成为该区域一座体育文化坐标。”

  江圣龙告诉记者,之所以特别强调运营,是因为体育项目运作需要较长时间,如果忽视管理和运营,导致在投入几年后发现项目并不赚钱而退出,“社区性质的体育要与健康同步,眼光需要放长远,不能只盯住眼前利益。”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互联网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