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江苏
投稿

守好信息"安全门”,共筑反诈"防护墙”

2025-09-18 14:13:16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您好,您涉嫌一起洗钱案,需立刻将资金转入‘安全账户’”“同学,扫码进群就能领限量周边,还能兼职赚零花钱”……这些听起来或紧张或诱人的话语,可能正是诈骗分子设下的“陷阱”。当前,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持续高发,老年人和青少年因信息辨别能力较弱、防范意识不足,成为诈骗分子主要瞄准的目标。守护好个人信息与财产安全,需要我们每个人筑牢思想防线,看清诈骗套路背后的真相。

对老年朋友:守住“养老钱”,记住“三不原则”

老年朋友的养老钱、看病钱,是一辈子的心血,却常被诈骗分子盯上。他们往往打着“养老服务”“健康养生”“投资返利”的旗号设局:有的假装“贴心晚辈”嘘寒问暖,推销“包治百病”的虚假保健品;有的伪造“权威文件”,谎称能代办“养老补贴”“社保补缴”;还有的以“高利息、零风险”为诱饵,诱骗老人投入养老钱买“虚假理财”。

面对这些套路,请一定记住“三不”:不轻信——凡是自称“公检法”要求转钱、陌生“专家”推荐保健品的,多给子女打个电话问问;不透露——身份证号、银行卡密码、短信验证码是“底线”,哪怕对方说破天也不能说;不转账——遇到“安全账户”“紧急汇款”等要求,直接挂电话并拨打110或96110反诈专线核实。平时少点陌生链接,别把存折、银行卡交给不熟悉的人,守好“钱袋子”就是守住晚年的安心。

对青少年:擦亮“双眼”,远离“诱惑陷阱”

青少年社会经验少,又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被“免费福利”“兼职赚钱”“游戏充值”等话题吸引。诈骗分子会伪装成“学长学姐”,让你扫码进群领“粉丝福利”,实则偷取你的微信号、QQ号用于诈骗;有的在游戏里说能“低价买皮肤”“代练升级”,收了钱就拉黑;甚至有人以“校园贷”为名,让你填身份证、拍裸照,最后利滚利还不清。

想要避开这些坑,要做到“三警惕”:警惕“免费”好事——天上不会掉馅饼,领福利、做兼职先问老师和家长;警惕透露信息——身份证、学生证、家庭住址别随便告诉陌生人,更别给陌生账户转钱;警惕网络交友——游戏里、社交平台上认识的人未必是“朋友”,涉及钱和个人信息的事多留个心眼。如果真的遇到麻烦,别瞒着,立刻告诉家长或报警,千万不要自己扛。

反诈不是“一个人的事”,需要“大家齐参与”

老年人要多学反诈知识,别让“亲情牌”“权威牌”蒙了眼;青少年要少贪小便宜,别被“新鲜感”“虚荣心”带了路。更重要的是,家人之间要多沟通——子女常给父母讲讲诈骗案例,父母多问问孩子的网上动态;学校和社区要多宣传——贴海报、开讲座、发手册,让反诈知识走进每个家庭。

个人信息是“隐私盾”,财产安全是“生活基”。只要我们每个人都提高警惕,不被花言巧语迷惑,不向陌生人让步,就能让诈骗分子无计可施。让我们一起守好信息的“安全门”,共筑反诈的“防护墙”,让晚年更安心,让青春更安全!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