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沃土孕育低碳动能,红绿交融绘就发展新篇。 江苏省盱眙县黄花塘村以“红色旅游+低碳经济”为抓手,将新四军军部旧址的红色文化底蕴与低碳发展理念深度融合,通过打造“党建红+产业金+生态绿”融合模式,推动绿色产业升级,让“红色资源”变身“绿色财富”,为乡村振兴注入双重活力。7月4日,南京财经大学财政与税务学院“碳索苏乡”乡村振兴实践团队深入盱眙县黄花塘村,通过与党支部书记深入座谈、向村民开展问卷调研等活动,挖掘红色资源中的低碳发展潜力,为乡村振兴探索“红绿交融”的创新路径。
一、藏在红色地标里的低碳思考
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团队成员驻足泛黄的历史文献与实物展品前,聆听讲解员讲述新四军将士艰苦奋斗的岁月。馆内创新引入的“低碳导览系统”引人注目——通过太阳能语音导览设备、可降解材质展板,以及依托数字技术打造的“云展馆”,在还原红色历史的同时降低能耗。团队成员感慨:“红色旅游不该停留在传统参观模式,纪念馆用低碳技术让历史‘活起来’,也让环保理念融入游客体验。”
二、目睹产业园里的绿色实践
在黄花塘“沁园春”产业园,智能灌溉系统,智能驱鸟器及水肥一体化等先进农业技术和设施令人眼前一亮。村干部介绍,这里依托红色旅游客流,打造“红色研学+低碳农耕”体验项目:游客可参与光伏大棚蔬菜采摘,使用秸秆再生材料制作手工艺品,甚至通过“碳积分”兑换红色文创产品。产业园采用智能灌溉系统和生物防治技术,年减少农药使用量40%,配套建设的有机肥加工厂更将农业废弃物转化为绿色肥料。同时带动周边200余户村民就业。产业园与纪念馆形成联动——游客可参与“认领低碳农田”活动,将红色旅游延伸为“体验+消费”的低碳产业链。“红色旅游为低碳技术引流,低碳实践又丰富了红色旅游的体验维度,这是双向赋能的良性循环。”团队成员感叹道!
三、书记访谈解码发展逻辑
“红色是根,绿色是路。”黄花塘村一直秉持着“传承红色基因,推动绿色发展,实现金色梦想”的理念。而如今的黄花塘村,不仅是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成为“低碳乡村”示范典型。团队成员与杨书记在访谈中提到从稻虾综合种养的“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技术到渔光、农光、林光互补光伏项目,就如何进行农村绿色资源建设,减污发展等话题进行交流,团队成员重点询问污水绿色治理与排放技术难关、“碳积分”兑换制度引导村民增强低碳意识等问题,思考黄花塘村的绿色发展思路。通过与书记对话,团队成员也了解到:“红绿融合”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四、问卷调查勾勒低碳共识
为了更精准的把握黄花塘村“党建红+产业金+生态绿”三者结合情况,团队精心制作了调查问卷,分发给村民填写。黄花塘村从“国防训练体验式教育基地—新四军军部纪念馆(新四军文化园)—沁园春产业基地—黄花塘农产品展销中心”的路线上延长红色产业链,打响红色品牌。团队成员走访当地村民,通过交流与探讨了解到当地注重培育优良种植、坚持有机沃肥方式、实现秸秆还田、提倡病虫害绿色防治。
此次黄花塘村暑期实践,“碳索苏乡”团队既从历史中萃取低碳智慧,又在实践中探索融合路径,用镜头定格村庄的勃勃生机。从革命老区到低碳样板,黄花塘村用“红绿交织”的发展密码,既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生,也为乡村振兴铺就了一条“含绿量”与“含金量”并存的特色之路。未来,这片红色沃土将吸引更多游客驻足——在感受革命历史波澜壮阔的同时,品尝乡村振兴的“甜蜜果实”。这是青春实践的期许,更是红绿融合的时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