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江苏
投稿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自然之窗 童眸计划”:用青春之力搭建自然与童真的桥梁

2025-07-21 12:02:31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七月的风,裹挟着夏日的炽热,也见证了一场关于自然与童真的美好奔赴。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 “自然之窗 童眸计划” 社会实践团,怀揣着对自然美育的热忱,在这个暑假前往江苏南京、山西阳泉等地的多个社区与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用行动搭建起一座连接校园与社区、科技与童真、自然与教育的桥梁,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得发现自然美的眼睛。

校园宣传:播撒自然的种子

活动筹备之初,宣传的接力棒便已开启。“学生天地” 的宣传栏,成为了实践团与同学们对话的第一扇窗。实践团成员穿梭于校园各处,将精心设计的活动海报仔细张贴。海报上,自然风景与童真笑脸交相辉映,“自然之窗童眸计划” 的字样,仿佛在向每一个路过的人发出一场温柔的邀约,吸引着大家的目光,让更多人了解到这个充满意义的计划。

与此同时,实践团还借助校园内的各种线上平台进行宣传,如校园公众号、班级群等,详细介绍了 “自然之窗 童眸计划” 的活动内容和意义。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方式,不仅让校内的同学们对活动有了深入的了解,也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校园里播撒下了自然的种子,期待着它们能在更多人的心中生根发芽。

宣讲活动:与童真共探自然奥秘

7 月 5 日至 7 月 11 日,实践团开启了前往盂县实验小学、花园社区、南京岔路社区的宣讲之路。走进小学教室,孩子们的目光像春日的阳光,明亮又炽热,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

宣讲员们抱着精心准备的 PPT,开始讲述 “自然之窗” 的故事。从山川的巍峨壮丽,讲到溪流的灵动欢快;从花朵的绚烂绽放,谈到鸟儿的自由欢唱。在讲解过程中,宣讲员们还不时与孩子们互动,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如 “大家知道为什么树叶到了秋天会变黄吗?”“河流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孩子们纷纷举手回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除了在教室内进行宣讲,实践团还在社区广场设置了宣讲点,吸引了不少社区里的小朋友和家长前来聆听。一位家长表示:“这样的宣讲活动非常有意义,让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了解到了很多自然知识,也激发了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

手工创作:大手牵小手共绘自然

手工环节成为了最受孩子们欢迎的活动之一,实践团成员们与孩子们大手牵小手,共同绘制出一幅幅美丽的自然画卷。活动开始前,实践团成员们为孩子们分发了卡纸、剪刀、画笔等工具。

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的画了会 “发光” 的萤火虫,有的描了风中跳舞的树叶,还有的用卡纸制作出了立体的花朵和小动物。实践团成员们在一旁耐心指导,帮助孩子们解决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这个过程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还让他们在创作中更加深入地感受自然之美。一位小朋友拿着自己的作品开心地说:“我画的是一片森林,里面有好多小动物,我希望它们都能快乐地生活。”

AI 技术应用:科技与自然的碰撞

团队还围绕 “山川”“平原”“河流”“湖泊” 等自然元素,运用 AIGC 技术创作了 10 余件高质量作品。这些作品将中国传统美学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力。

同时,实践团成员们还教孩子们制作 AI 海报和视频,让孩子们在体验科技魅力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自然的认识。孩子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制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成果传播与实践感悟

成果传播阶段,实践团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推广活动成果,如在各大社交平台发布活动照片、视频和文字报道,在社区和学校举办成果展等。据统计,相关作品在各大平台的累计浏览量已突破千次,获得了广泛关注。

实践团成员赵晓旭表示:“虽然每天都很忙,还要为各种突发状况操碎心,但看到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上求知若渴的眼神,看到他们用自己的小手创作出自己心目中最美的大自然时满脸的欢喜与激动,让我感受到我的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疲惫瞬间烟消云散,累并快乐着。这次实践活动让我感受颇丰,自然从不是遥远的风景,而是与我们共生的家园。往后想多走进自然,也做好身边的环保小事,让这份壮丽与温柔能一直延续。”

另一位成员张子彤也分享道:“和小朋友们一起探索自然之美,是场治愈又温暖的体验。看着他们指着图片里的秦岭大熊猫眼睛发亮,为珠穆朗玛峰的雪山惊叹,用小手比划华山的险峻,我真切感受到自然教育的力量。当讲到守护自然时,有孩子说要‘给小鸟留棵树’,简单的话却道破了环保的本质 —— 从微小行动开始。这次活动不仅是知识分享,更是一场双向成长,让我明白传递对自然的热爱,比记住知识点更重要。”

这场 “自然之窗 童眸计划” 实践活动,是青春与童真的相遇,是校园与社区的联结,更是一次与自然的深度对话。实践团成员们以 “自然之窗” 为媒介,送去了知识与陪伴,也收获了最珍贵的礼物 —— 重拾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未来,他们愿继续以青春之名,做自然美育的追光者,让 “童眸” 看见的美好,成为更多人守护自然的初心。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