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晚,兴隆街道月安社区内,兴隆夜校非遗讲师技能专题实训营正式开课。此次培训由建邺区兴隆街道办事处和建邺区兴隆街道劳动和社会保障所主办、兴隆街道月安社区和行知学校协办,30 名经过筛选的辖区劳动年龄段居民参与此次培训,此次培训邀请了专家导师为学员提供高质量的学习体验。培训时间为4个晚上,每次4课时,共计16课时。
此次培训内容涵盖非遗文化基础知识、非遗技能模块,及非遗讲师素养与技能培训及AIGC数字赋能非遗讲师等多个方面。采用沉浸式、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模式,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确保每位学员都能熟练掌握核心技法,并能在实际应用中发挥所学知识。
行知学校的校长、行知非遗文创馆创始人王维在开班前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王校长详细介绍了非遗讲师新岗位的发起历程,课程安排、教学目标和发展规模,本次参加非遗讲师培训的学员不仅可以从本次培训中学习到非遗文化,同时还可以学习到AIGC人工智能等新技能。不仅能从事非遗文化的传播,非遗讲师在掌握了非遗技艺、传播技能及AIGC等新技术后,更可以打造专属于自己的IP,实现个性化、多元化、更高层次的创收。
兴隆街道非遗讲师技能专题实训营活动现场照片
开始上课后,来自行知学校专职老师、行知非遗文创馆主理人的余晔老师以 “什么是真正的非遗”为引,拆解非遗 “活态性、传承性、区域性”三大特点,结合各种非遗的实际案例,深入分析“非遗保护现状与二代回归” 现象 —— 当讲到南京 “南京绒花在多个电视剧出圈” 时,学员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见过的 “非遗故事”,课堂氛围瞬间热烈。
在课程从 “理论” 转向 “实操”,余老师以 “中医药香囊” 为载体,让学员们在动手中掌握非遗教学逻辑。老师先带大家认识香囊常用药材,讲解 “药食同源” 的中医智慧:“紫苏能驱蚊,丁香可安神,不同药材搭配对应不同功效,这就是中医药香囊的‘非遗密码’。” 老师特别提醒 “制作时需注意药材用量,避免过敏风险”,细节处尽显专业。
老师授课
学员实践
作为一个非遗讲师,备课是教学的核心环节,AIGC 工具如何为非遗讲师减负增效?在此次实训中,行知学校的赵靓老师重点演示了多款实用工具的操作。针对非遗课件制作,AI 文案工具可快速整理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技艺特点等知识点,生成条理清晰的课件文字框架;AI 图像生成工具能根据讲师需求,生成非遗技艺的步骤分解图、场景还原图,避免讲师因绘画、设计能力不足导致课件视觉效果单一;
AI技术结合非遗文化
数字人实训部分,本次培训延续了行知学校 “实操优先” 的经典模式,将数字人应用拆解为两个落地模块,配备 DeepSeek 智能平台与定制化工具包,精准适配我们的“非遗讲师”的课程理念:
1、形象定制模块:大家可使用内置的数字人形象,也可目标用户偏好打造个人IP,调整自己的数字人形象,让 “虚拟连接者” 更贴近用户认知,
2、内容生成模块:系统内部专为大家内置了超百种话术和动作模板,AI 可自动生成带口语化表达的台词 —— 不用大家自己研究 “怎么讲用户才爱听”,直接把 “非遗文化” 的特色融入 “人” 的沟通里,避免 “有好货不会说” 的困境;
老师还在课上贴心地为大家准备了教学短视频,方便大家课上没搞懂的课后可以照着练习和操作!
经过前三天学习,学员们的收获不止于知识与技能,更找到了未来的可能性。“我之前是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现在兼职做非遗讲师正好合适!” 张女士说,自己已经开始整理教案,计划结业后尝试在社区开体验课;邢先生则对 “非遗国际化传播” 很感兴趣:“以后想通过短视频分享南京非遗,说不定还能接到订单。”很多社区工作者的想法更长远:“我想把学到的方法用在社区青少年活动里,让孩子们从小接触非遗,爱上传统文化。”
此次的兴隆夜校非遗讲师技能专题实训营,为非遗讲师搭建了数字化学习平台,也为非遗传承开辟了新路径。未来,随着 AIGC 技术与非遗教学的深度融合,相信会有更多人通过 “数字化课堂” 感受非遗魅力,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