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至15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绘梦计划”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南京市江宁区秦淮社区,以艺术为桥开展系列实践活动,带着画笔与热忱扎根基层。他们用画笔联结邻里情感,以课堂厚植家国情怀,将艺术创作融入社区生活,用互动实践联结邻里情感,在与居民的朝夕相处中,让青春力量成为激活乡村活力的“催化剂”。
一、共绘墙绘展新貌,老少携手焕新颜
青春绘墙韵,共筑新家园。墙,是城市文化的直接体现,而江宁区秦淮社区的这一面墙,因实践团成员与小朋友们共同注入的青春力量而焕然一新。实践团成员先分工用炭笔细细勾勒出田园风光、红色记忆及“红韵秦淮”的主题线稿,随后便邀请小朋友与家长一同提笔上色。明媚的阳光下,实践团成员为象征自由燕子填充色彩;小朋友踮着脚给乡野涂上象征生机的翠绿色,志愿者在一旁扶稳颜料盘。秦淮社区这面原本纯白的老墙上现如今红的热烈、蓝的宁静、绿的生机,像一幅流动的美丽画卷。这不仅是一面墙的焕新,更是一场社区共建的生动实践,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画笔传递、色彩交融中被悄然抹平。
二、诗词共话新风尚,文明理念入人心
诗词传新风,文明润日常。在正式开展走访活动的前两天,社区已提前组织了诗词征集活动。居民积极参与,把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对家园的情感都写进了诗词里,有的赞美邻里之间的温情,有的歌颂社区的新面貌。走访当天,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诗句被展示出来,居民们围在一起观看品读,不时点头表示有同感,有时还会小声交流讨论。这些朴实的诗句,串联起了社区居民的共同记忆,让走访活动变成了一次有文化内涵、能打动人心的交流。同时,社区还准备了图画稿,邀请小朋友们参与绘画。在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用彩笔为空白的图画轮廓涂上各种颜色,用稚嫩的笔触描绘出自己心中家园的样子。活动过程中,一旁传来居民吟诵诗词的声音,与孩子们的嬉笑声相互交织,诗词的墨香和绘画的色彩相互映衬,让社区里既有文化氛围,又充满了童趣,为走访活动增添了活力。
三、红色课堂忆往昔,少年心中植信仰
课堂传星火,童心悟担当。课堂上,实践团本次主讲人以“七七事变”为主题,用“抢铅笔盒”等符合儿童思维的方式进行提问引导小朋友们思考。课后实践团成员们为小朋友们发放的贴纸上,印有“绘梦”标识,可以轻易唤起孩子们有关七七事变的记忆。在稍作休整后,负责人播放《那年那兔那些事》爱国题材动画,在这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中,孩子们对“家国”二字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感受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课堂虽小,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星星之火,在孩子们心中点燃了爱国的热情与对未来的憧憬。这份感悟与担当,将伴随着他们茁壮成长。
三、童笔绘出家国梦,小小画笔寄深情
童笔描家国,画里见初心。课堂中,本次绘画授课的主讲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吸引孩子们的目光,“五星红旗上的五颗星代表什么?”的提问刚落,孩子们便争相举手,课堂气氛轻松热烈。除此外,实践团还设计自我创作环节,在讲解基础上,让孩子们尝试独立绘制天安门图案,团队成员一对一给予技术指导,孩子们认真拿起画笔:有的给天安门加上金黄的光晕,有的让五星红旗飘在云朵上。完成后,评选出的“绘画小能手”们自豪地举着证书,她们灿烂的笑脸,像极了他们亲手画出的五星——星光点点,照亮未来。
五、文创团扇传温情,邻里携手话家常
团扇绘心意,邻里聚真情。一把文创团扇成为联结邻里的纽带。团扇一面印有特色图案,另一面留白待绘。实践团成员邀请居民围坐街角,小朋友用蜡笔涂出心中色彩,长者则挥毫泼墨题词作画。团扇不再只是避暑工具,而成为一张张情感的纽带与文化的载体。这不仅是文创走进生活,更是邻里情谊在笔墨间悄然升温,让社区充满烟火气与归属感。
在这十天里,“绘梦计划”实践团队用画笔、课堂、互动,将社会服务与家国情怀融入秦淮的街巷。此次“绘梦计划”并非一次简单的暑期实践,而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学子以艺术为媒介参与社会服务的创新尝试,更是高校力量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动实践。从团扇上的邻里温情到墙绘里的共建力量,从红色课堂的信仰启蒙到诗词交流的文明传递,活动以“小切口”实现了“大价值”——既让青年在基层服务中深化了对“家国情怀”的理解,也通过居民深度参与的共建模式,为乡村文化注入了持续生长的活力。这种“青春赋能+社区共建”的实践形态,为新时代青年社会实践与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样本。墙绘的色彩会慢慢沉淀,但这份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已成为和美乡村建设中一抹鲜亮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