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江苏
投稿

祠宇崇新胜旧朝——改革开放以来无锡传统宗祠的保护和利用调研

2023-08-18 14:45:47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无锡作为古代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之一,历史上存在着数量众多的各类祠堂,宗族祠堂便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祠堂的建立,为凝聚家族力量、维护无锡地方社会稳定、提供民间信仰、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是无锡维护社会秩序、进行地方治理的重要民间力量。同时也在地方社会的灾荒救济、助学兴教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祠堂具有多方面、普遍性的功能和意义,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改革开放以来,蕴含着丰厚历史文化内涵的传统祠堂愈发显现了出新的时代价值,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祠堂及其文化的当代价值亟待我们深入挖掘。

实践概况

通过科研小组与大创课题的研究,团队成员为此次实地调研做了充足的前期准备工作。在此基础上,团队成员于 7 月18日至 7 月25日间前往无锡锡山区、梁溪区、惠山区、江阴区等地进行了为期8天的实地走访调研,深入无锡地区基层,探寻当地祠堂发展历史与现状。通过寻觅祠堂遗存、走访宗族传人,展现无锡祠堂的丰富内涵与价值,探讨宗祠精神对新时期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

实践过程

7 月18日至19日,队员们来到无锡荡口古镇。荡口古镇是无锡市五个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名镇之一,2010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享有“小苏州”、“银荡口”之美誉。古镇中的华氏义庄是目前江南地区现存的最大的义庄,自明代建立以来,它就为荡口培育了大量人才。清末民初,这里更是走出了中国近代科学事业的先行者华蘅芳先生。19世纪60年代,华蘅芳等人合力设计并制造了中国第一艘蒸汽机轮船“黄鹄号”,是中国近代科学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二十世纪初,华鸿模先生在荡口创办果育鸿模小学,资助荡口镇及附近的普通学生学习深造,这一善举也是荡口镇近代教育之始,展现了华氏家族崇文重教的家风。

团队成员针对华氏义庄的变迁与改造等问题,对景区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进行了采访调查,初步了解了从华氏家族的历史变迁,为研究义庄及祠堂的当代价值问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现实案例。并且,成员们在景区内进行了问卷发放,还与多位游客进行了交流,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现实反馈。

在基本的实地调研基础上,团队成员还对游客、荡口古镇工作人员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并于当天联系到了无锡鹅湖华氏文化联谊会秘书长、荡口古镇保护办公室的华金生老师。他是荡口公认的“活地图”,对华氏宗族、义庄等方面的历史非常熟悉。次日上午,团队成员前往华氏宗祠,与华老先生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华老师就成员对华氏家族以及华氏祠堂的渊源问题进行了详细回答。他以华氏义庄为例,叙述了义庄从宋朝到新中国建立这几百年间的兴衰起伏。访谈结束后,华老师还赠予了团队成员丰富的文献资料。

7月20日下午,团队成员前往无锡市图书馆和无锡市档案馆。由于团队前期的准备工作多是在线上进行文献资料的收集,有很多资料无法获取,必须到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才能查阅,因此本次暑期实践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前往无锡市当地的图书馆、档案馆进行资料查阅,补充文本资料的不足。通过一下午的文献查阅,小队成员掌握了如《无锡文库》《无锡县志》等多种类型的资料,与前期的文献材料互为补充。

7月21日至22日,团队成员前往惠山古镇展开调研。惠山古镇以祠堂群著称,修复惠山古祠堂群是文物保护、旅游开发的重中之重,如此数量众多、分布集中的祠堂更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随后,团队来到位于惠山古镇外的无锡祠堂文化研究会,并有幸采访到无锡市锡惠公园管理处文化总监、园艺景观部文物管理部部长金石声老师。金老师对惠山古镇的开发现状、祠堂群的独特价值以及祠堂在现代社会发挥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耐心细致的回答,并表达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祠堂文化,更好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愿景。

7月23日至25日,团队分队之一赶赴无锡市江阴区,对江阴区的杜氏宗祠、葛氏宗祠、沈氏宗祠以及唐公祠进行了实地调研,同时探访了江阴市暨阳名贤研究院。分队成员还联系到了江阴市谱牒文化研究会青阳杜氏文化研究分会会长杜炳南。杜先生不仅带领成员参观了杜氏宗祠,还接受了成员的访谈。分队成员得知了现存杜氏祠堂自改革开放以来的保护修缮以及开发使用情况,获得了珍贵的资料。目前来说,在一些重要节日,杜氏后人还会来到杜氏宗祠上香,祭拜祖先。

总结

无锡传统祠堂既有其作为中国传统义庄的典型性,也反映了当地独有的历史沿革与文化轨迹。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无锡地区的祠堂也发挥着促进当地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公共文化教育空间等现实价值。如惠山古镇祠堂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当地著名旅游景点;华氏义庄亦成为当地居民传承慈善理念的公共教育场所。

通过实地调研,团队成员基本完成了预先安排的调查任务,访谈、问卷与文献收集同步进行,获得了数量较为可观的材料。并且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在祠堂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比如对祠堂遗址保护力度明显不足,很多重要祠堂已经被拆毁;对祠堂的开发不能较好地呈现出优秀文化的历史传承性,忽视祠堂的当代功能及价值等。 目前,团队成员正在进一步整理调研成果,以期将手中的资料体系化、结构化,形成一篇结构严整的调研报告,深入挖掘祠堂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积极作用,以期为未来传统宗族祠堂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撑与政府决策依据。

南京师范大学 李陈一佳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
版权声明: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不良信息举报信箱 新闻热线 网上投稿
关于本站 | 广告服务 | 免责申明 | 招聘信息 | 联系我们
江苏新闻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C)2015-2021